179 - 你的庫裡是新的還是舊的#
179 - 你的庫裡是新的東西,還是舊的?
(JP 文字組 - 任偉整理)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你的庫裡是新的東西,還是舊的。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51-52 節:
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 他們說:“我們明白了。” 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我們先來做一個禱告:
天父,我們特別感謝讚美你!給我們預備這個機會,讓我們一起能夠敬拜讚美你,我們為此向你獻上感謝!在新的一周開始的時候,主耶穌,你從上面親自供應我們,聖靈親自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開啟我們,讓我們每一天都活在聖靈的引導之下,把今天的聚會完全交給你,祝福今天來尋求你的每一個弟兄姊妹,奉主耶穌基督名禱告,阿們!
耶穌講了七個比喻以後,最後做了一個總結,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嗎?” 耶穌講了很多關於天國的比喻,比如說天國像好珠子、天國像撒網、好土地的比喻…… 耶穌講完這一切就問當時聽道的人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嗎?”,這些門徒說明白了。說實話,他們其實沒明白。耶穌講了那麼多,門徒本身並不明白,耶穌最後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這裡面有個特別的詞:文士。“文士” 在舊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如果我們了解了 “文士”,我們就明白為什麼有很多人今天會生活在律法與恩典混合的環境當中了,或者說為什麼有些人知道主是好的,但他活不出來;他明白上帝是賜福的神,但是生活當中並沒有看到祝福,這就是問題的所在。這是問題所在。
我們先來了解 “文士” 是什麼人? “文士” 是猶太的神職人員,他是常和猶太君王、先知和祭司在一起,這是舊約中的三大聖職。他們不是這聖職中的一員,但卻是非常特殊的一群人,“文士” 從事的職業有點像我們中國 “司馬遷” 的工作,主要是記載一些歷史的。
但是文士又不是記載整個以色列國的歷史的,他們除了記載歷史之外,還有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研究摩西律法。這些人對摩西律法基本精通,也非常專心的讀寫聖經,也抄寫聖經,我們現在所看的聖經能夠如此準確無誤,這跟文士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舊約的文士非常虔誠,他們的一生當中不做別的:只抄寫聖經。過去不像現在的我們有打印技術,過去就是在羊皮卷中用刀來刻寫經文的,如果刻錯了一個字或者一個標點,那麼整張羊皮卷全都要作廢,就得重新開始。特別是刻到 “耶和華” 這三個字的時候,他們要重新換一支筆或換一個刀,然後要沐浴更衣,跪下來把 “耶和華” 三個字寫完。所以至今為止,聖經的原文很少出現錯誤,也就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沒有出現錯誤,這些和文士的虔誠是分不開的。
今天流傳了很多聖經的古卷,在當時刻寫聖經出現錯誤的人時候,按照要求是直接扔掉,有些人認為錯了一個標點就扔掉很可惜,於是就把它存起來,這就是今天出現不同版本的原因。
文士對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舊約中有一個人叫以斯拉,他在以斯拉記第七章第六節說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 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 神的手幫助他。”
經文說他對摩西的律法書非常了解,他和我們不一樣,到今天為止,我們還背不全摩西律法呢!但他們基本上對摩西律法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他們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群人。舊約的前五卷書就是摩西律法,其中記載了 “誰生誰” 的歷史,這個多麼枯燥啊!但是他們能把它背下來。
這些人有智慧,而且精通摩西律法,文士的工作很神聖,他們的地位在當時猶太國當中也非常尊貴,高人一等,正是有這樣的地位,後來他們就慢慢的脫離了真道,因為長時間被人尊敬,一旦沒有從神來的啟示,人就特別容易驕傲。
這個不僅僅文士是這樣,所有的人包括國內執政掌權的也如此,如果周圍總是有人誇獎你,慢慢的這個人就會飄起來,他可能就忘記了自己本來是做什麼的。所以這群人到最後漸漸的脫離了正道,愛慕虛榮,喜歡在人面前表現,他們把人的遺傳加在了神的律法之上,咬文嚼字、墨守字句、自以為義,甚至有時候謬解律法。
舉個例子,到後來文士和法利賽人規定,以色列百姓在安息日的時候什麼工作都不要做,這本來是律法裡所說的,但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卻在此的基礎上加上 “走路也不要超過兩里路” 的規定,這種情況百姓怎麼辦?百姓只能聽話。文士懂聖經、懂摩西律法,百姓只好遵守。在安息日的時候,百姓就不走超過兩里路,但是這些家伙不受這個限制。
有一次有人看見文士和法利賽人走路超出了兩里路,然後就問說:“你做我們的夫子,為什麼要超出兩里路?” 可是這些文士卻說:“你什麼時候看見我的腳走出了兩里路。”,原來人家是坐著車的,他們把律法給了百姓,他們自己卻不遵守。這就是耶穌曾經對他們說:“你們這假冒偽善的人和文士有禍了!” 就是這樣的原因,他們就是最後在律法上加了很多東西,然後錯解律法、欺壓弟兄。今天也如此,恰恰是懂律法的人成為恩典的攔阻。
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 1-7 節:
那時,耶穌對眾人和門徒講論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拉比就是夫子)。
到了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已經變質了,他們喜歡在高位上,喜歡別人對他們阿諛奉承,但耶穌卻說:“他們所說的那些事情,吩咐你們的都要謹守遵行,但是你們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 這些人的行為非常糟糕。我們看出來,真正活在律法下的人,他們說的好聽,但是行為卻很糟糕。
今天都是什么樣的人生活在律法下?兩種人:一種是明白聖經,在律法下生活的人;另外一種是不信主的人,不信主的人其實也是活在律法下,只是他們活在自己的律法之下,良心的律法之下。所以很多人說的特別好,但是他做不了,這些人都是在律法下活著的。
主耶穌不是這樣,主耶穌說:“** 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 耶穌是一個言傳身教的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看耶穌在講天國比喻的時候,祂使用非常實際的東西在講,包括耶穌一生當中行了很多神跡,這些其實是耶穌對神的話語有充分的認識,然後把神的話語活了出來。
在約翰福音第一章裡說 “道成了肉身”,這指的就是耶穌,耶穌就是 “道”,人們看到耶穌的時候,就知道那個是神。今天耶穌不讓我們去效法文士,祂讓我們效法祂自己。我們今天不是要給別人一套東西,不是告訴別人摩西律法多麼完美,然後讓別人去遵守。我們要給別人帶去生命,就像耶穌一樣,我們要給別人帶去實實在在的幫助,而不是口頭上的高言大志,喊口號誰不會啊!問題是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人的問題。
耶穌去過很多地方,祂給人帶來的總是幫助,祂醫治趕鬼,體恤病人,愛門徒,培養門徒,用很多天國的比喻教導門徒,當時門徒根本不知道天國,耶穌為了讓他們明白,就用很多比喻告訴他們天國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這些比喻也是給我們的,讓我們明白天國其實是很好的地方,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那裡,耶穌也告訴我們末世時代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在這個世上不會失去盼望,我們不必灰心,因為主耶穌是我們的盼望。祂一定會再來做最後的審判,然後引領我們進入新天新地,這是耶穌講天國比喻的意義所在。
事實也證明了,跟過耶穌的那些人,像彼得、約翰、雅各、馬太這些人,他們過去的行為、背景都不怎麼好,但跟隨耶穌之後,這些人的生命發生了翻轉。我們今天說讓別人信耶穌,首先要讓他的生命發生翻轉。我們給別人傳福音,其實把耶穌給他的目的是讓他和他的家庭發生翻轉,讓他有盼望,這個盼望不是在地上的,而是在天上的。
耶穌讓很多人發生改變,但耶穌卻不像法利賽人和文士那樣。法利賽人和文士給人律法,當百姓有了問題,比如說今天有人得了皮膚病,找到大祭司的時候,大祭司會說:“根據你這個情況,你得隔離,你不能跟家人在一塊兒住了,你得去隔離區,待一個星期再回來見我。”,大祭司遇到疾病不是醫治,他沒有那個能力,他是把人隔離起來,他照著律法來審判人。
耶穌不是這樣,耶穌遇到這些問題是直接給人帶來醫治。今天,我們不是摩西的門徒,我們是耶穌的門徒。在後期的時候,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會說:“你們是耶穌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 在教導律法這一點,他們承認他們是摩西的門徒。
新約聖經當中有很多人,他們也是名副其實的文士,他們做的事情跟舊約的文士是一樣的,比如路加寫了路加福音,馬可寫了馬可福音,馬太寫了馬太福音,這些聖經都是他們記錄下來的,他們也做舊約文士所做的事情,但是他們卻不是舊約的文士,他們是新約的文士,在新約中不再叫 “文士”,而叫 “天國的門徒”。
“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文士受誰的教導呢?當文士受了耶穌的教導之後,他就開始作天國的門徒。其實天國的門徒是比較新的稱呼,代表新的身份,天國的門徒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首先他擁有和舊約文士一樣的地位,然後他對聖經非常熟悉,他以聖經為權威。後面就提到另外一個事情,經文說就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提到家主,你們會想到什麼事情?我們會想到 “一家之主”,他是家主,他能從庫裡拿出很多東西。這裡的 “家主” 和我們中文的 “家主” 還不太一樣。在以色列地區,“家主” 的意思是非常富有、能夠給別人帶來很多幫助、能夠經常拿出一些舊的或新的東西的人。所以耶穌不是說今天我們作了新約的文士,我們就一無所有,不是這樣的,我們能給別人拿出天國的很多東西,我們是非常富有的人。
“天國的門徒” 是七個比喻之後才有的稱呼,耶穌還刻意對他們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嗎?”,耶穌的意思很簡單:你必須自己明白,才能教導別人。一些事情我們自己經歷過,才能去安慰別人。比如說彼得,他曾經三次否認耶穌,當他再一次被耶穌接納的時候,耶穌來找他的時候,他終於站立起來了,這樣他以後就不會隨隨便便給別人下結論,就算這個人現在說:“我不信耶穌了。” 彼得也不可能放棄他,因為耶穌曾經沒有放棄彼得,這正是我們所說的 “恩賜” 的所在。
我們過去身體上有疾病,這個疾病被耶穌醫治以後,我們通常來講在這一塊就比別人認識的多,或者說明白的多,這個人在恩賜方面追求的話,神就會賜給他醫治的恩賜。前兩天,我見到一個姊妹,她過去得了紅斑狼瘡,這個病真的會死人的,這個姊妹很年輕,生病之後,人瘦得只有六十斤,在一次禱告中,弟兄姊妹把耶穌介紹給她,她認識神以後,她的病完全得了醫治。
得醫治以後,她現在就有一種負擔,看到一些人生病,她總是去安慰別人不要擔心、你這個不是問題,她為什麼會有這個信心呢?因為她在醫治方面明白了,明白的比別人多。耶穌在教導天國比喻的時候說:“我講的這些你們都明白了嗎?如果你們明白了,你們才能去教導別人,如果你們明白了,你才能給別人去說明白。” 就像今天一樣,我只有明白了這段話語,我才能給你們分享。
我們去教導別人,首先我們裡面要有呀。通常我們說,你要給別人一杯水,首先你得有一桶水,如果你只有一杯水,你給了別人,就再也沒有了。對我們來說,神的話語也是這樣,我們先認識耶穌的美好,然後再告訴別人。只有你自己明白,你才能教導別人。“受教” 和 “做天國的門徒” 是連在一起的,一個不能先領受教導的人就不能供給別人。
所以我們經常說 “我們要先領受,然後再給別人。” 領受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裡面沒有真理,我們給出去的就是我們自己的經驗、經歷、想法。除非我們今天明白耶穌基督的真理,明白耶穌的智慧,我們給別人的就是耶穌的真理和智慧。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不斷的給別人,就算他不信主的也是這樣。比如說你今天來了一個客人,他是你的好朋友,他說他家裡亂糟糟的、家裡一團糟,怎麼辦呢?就算你沒有信耶穌,你也會去安慰他,你會告訴他:不要緊…………
你給他的是你的經驗,或者是你在電視上、別的地方看的道理給他,但這個不一定能夠給他帶來幫助。如果今天我們明白了耶穌基督的智慧,明白了耶穌基督的真理,我們直接把耶穌給他,他的問題就一定能解決。這也是我這幾年看到很多家庭改變的原因,我明白的是:只要他認識耶穌,他領受耶穌的話語,他的家庭一定會翻轉,耶穌有這個能力的。我們想在真理上幫助別人,首先在真理上先裝備自己,要不然你沒有辦法供應別人。
接下去,耶穌說: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他熟悉自己的家,從自己的庫裡拿出東西來供應別人。耶穌說的 “府庫” 的庫,指的就是倉庫,在希臘原文用的是另外一個詞:“財寶”,倉庫是用來儲存財寶的。稱得上 “家主” 的人都會有倉庫。
過去的以色列地區,只要能夠稱得上 “家主” 的,他一定有倉庫,這個倉庫是放財寶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他成為家主的先決條件,為什麼他能成為家主呢?因為他在倉庫裡面放了很多財寶,他用倉庫裝滿各種各樣的東西。
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每一個家主都會做一件事情,就是想方設法地填滿自己的倉庫,以便隨時拿出東西分給家人和仆人。既然你是一家之主,就有很多的仆人和家人,家裡面的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由他來拿出來的,他需要有一個府庫,在家人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給他們。我也相信,今天作為家長,也是這樣的心思。當我的家人有需要的時候,我能不能拿出來給他們?孩子需要吃的,家長拿出吃的給他;孩子需要上學,家長給他安排學校。這也是一種拿出來的東西。但我們今天來說,我們做天國的門徒,使命更大一些。
比如說現在這個人身體上有疾病,我們能拿給他什麼呢?跟他說:“去醫院吧!” 這不是你拿給他的,我們拿,就要把耶穌給他,讓耶穌解決他的问题;這個人在家庭關係、在婚姻上有問題,我們拿什麼給他?我們不能說:“放心吧!忍忍就過去了,反正人生就幾十年。” 這個方法不行,我們要把耶穌給他,讓耶穌修復他的问题,這是我們要給別人拿出來的東西。
包括我來講,作為一個講耶穌基督恩典的人,我首先告訴別人:耶穌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神給你預備更好的。
對我們來講,我們成為天國的門徒,我們必須先讓自己有個很豐富的倉庫。我們的倉庫在哪裡呢?你看,耶穌基督把天國一切都給了我們,天上的一切屬靈的資源都是給我們的,讓我們用天國的資源來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的倉庫應該理解為 “屬天的一切屬靈的資源”,或者說 **“耶穌是我的後盾,是我的倉庫”**。
我們給別人的時候,一定記得是把耶穌給他,如果我們還給別的東西的話,可能會有幫助,可能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在裡面,除非我們把耶穌給他,讓耶穌親自來解決他的问题。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當我們給別人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跟別人分享,所以耶穌非常關心門徒的倉庫裡到底有沒有東西,所以耶穌在三年多的時間裡,沒有讓門徒做太多的事情,沒有讓他們趕緊出去傳福音,耶穌用三年多的時間一直在教導他們,讓他們頭腦裡先存些東西,先讓他們的府庫裝滿東西,裝滿屬靈的東西,當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這些人出去之後,就給出了過去文士、法利賽人和大祭司永遠給不出去的東西。
我們現在在聆聽話語也是重要的,話語和恩賜哪一個更重要呢?其實是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相比之下,我們應該先有話語,然後明白話語之後去使用這些恩賜。比如說方言、說預言,還有醫治,這些都是恩賜。有話語的情況下,再去運用這些恩賜就非常簡單了。
耶穌為什麼不把直接把聖靈給他們,那不是更容易嗎?耶穌沒有這樣做,三年半的時間裡,耶穌只是給他們話語,耶穌在前面做,他們在後面看。耶穌不斷的教導,不斷的做,門徒不斷的看,整整看了三年多,直到聖靈來充滿他們之後,他們想起了耶穌過去所說的話語,然後竟然擁有了耶穌那樣的能力。
到了後期,門徒的能力大到什麼程度?彼得,聖經記載一個人在路邊等著彼得過去,彼得的影子照在這個人的身上,他的病就得醫治了。很多人被翻轉過來,這跟前面耶穌三年半教導門徒的話語是離不開的。所以耶穌說,先把這個倉庫給裝滿了。
經文說 “就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新舊的東西指的是什麼呢?很多人以為新舊的東西指的是兩種東西,新的或者舊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新舊的東西在原文希臘文中指的是一種東西。
這一種東西有的人拿出來是舊的,有的人拿出來就變成新的。其實這正是耶穌所說話語的奧秘,從經文本身來講,這個指的是同樣的東西,它既是舊的又是新的,它即是新的又是舊的。庫房裡的東西應該都是舊的,但是被這個人拿出來以後,它就變成了新的。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拿出適當的東西給合適人,對接受者來講它是新的。
這樣來講,這本聖經是舊的,但是它又是新的。過去他們也讀這本聖經,但是讀不出這樣新的意思,再過兩千年,這本聖經對後人來講還是新的,因為永遠不過時,但是它確實又是一個舊的東西。這就是耶穌要告訴我們的:新舊的東西。今天來看,耶穌不是發明了一樣新的東西,耶穌是對神的話語做了一個新的解釋,回歸了原來神要賜給我們的一種方式。
比如說進天國,同樣是進天國,文士和法利賽人要求人們努力地去遵守摩西律法。這個也是進天國的方法,但是他們用的是舊的方法。耶穌也是讓人進天國,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耶穌不是讓人們努力去遵守律法,而是讓人們相信祂,相信耶穌為你遵行舊約全部的律法。
今天你可以走過去沒有完成了一條路,這就是耶穌話語的奧妙之處。它既是一個新的,但是同時它又是一個舊的。** 新的方法可以蒙神喜悅,而且新的方法和舊的方法一點都不衝突。** 也就是說,我們進入天國的方法也是要必須遵守律法,只是過去人們靠自己來遵守,最後發現自己都失敗了。
耶穌來了,祂為我們遵守了全部的律法,你只要相信耶穌已經遵守了,耶穌就把祂所遵守的賜給我們。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已經付上了代價,祂為了我們的罪流血犧牲,把祂的 “義” 給了我們,這是一條新的路,但是這又符合舊的路。這就是新舊的東西。
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接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一切,你單單靠著信你就可以得著,所以對我們來說,進天國又變成一件新事。不像過去那樣,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現在很容易得到,這就叫新舊的東西。
天國的門徒不是發明了什麼新的東西,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也是舊約聖經記載的,也是過去的一些東西,但是今天我們不是靠遵行律法,是靠著耶穌。耶穌希望我們把舊的東西活出新的樣式。
舊約也告訴我們要有好行為,新約也告訴我們要有好行為。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力量呢?舊約告訴我們必須先饒恕人,不然我們天上的父也不饒恕我們,我們沒有辦法也得饒恕,表面上饒恕也得這樣做。到了新約,耶穌告訴我們要思想耶穌怎樣饒恕我們的,這樣我們就有力量饒恕別人,同樣都是饒恕,但是方法卻不一樣。這就是給別人的時候,變成了新的東西。
耶穌希望我們今天在讀舊約的時候,能讀出神的恩典,也能發現舊約對我們實實在在的幫助。同一本聖經在不同的年代,對不同的人群,我們要給人帶出不同的供應。這個看起來好像是舊的,但實際上,它就是新的,所以我們今天怎麼樣看舊約呢?透過恩典來看舊約,透過神的恩典來看,就是從他的府庫裡要拿出新舊的東西來,耶穌講道正是這樣。
馬太福音第七章 28-29 節: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耶穌教導的東西沒有偏離律法,但是這些百姓聽了之後,感覺耶穌講出來的話語跟他們的文士講的不一樣,正像有權柄的人。這個權柄是能夠給別人帶來幫助。今天人們聽了恩典的道,中間有人見證說:
“我發現你們講的跟我們牧師講的不太一樣。”
我問他:“你自己聽了之後,有什麼感覺?”
他說:“當然是這個道能給我帶來造就。”
因為我們告訴別人的是真理、耶穌基督的權柄、耶穌基督的能力、耶穌基督的恩典,正像耶穌一樣。
耶穌講道的時候,百姓聽了也說耶穌不像他們的文士給他們一些規章制度來遵守。耶穌講道就像有權柄的人發出命令,把一些事情說的很簡單,耶穌做起來也是這樣簡單的。這是我們今天要明白:文士跟天國的門徒還是有區別的。
耶穌所宣講的為什麼不像它們的文士呢?用我們今天的術語來講:耶穌一直在創新,但是祂並沒有廢掉過去的東西,祂用文士所沒有理解聖經的方式來講解聖經。我們想這樣一個問題:經文說 “新舊的東西”,那麼新的是什么?舊的又是什么?
我查過一些資料,有人解釋 “新舊的東” 指的是新舊約聖經,其實這個解釋不完全正確,但這種解釋也不算錯。耶穌在講這個話的時候,還沒有新約聖經,那個時候新約聖經還沒有寫出來,所以那個時候指的肯定不是新舊約聖經,當然今天可以說是指新舊約聖經。
根據上下文看,在約翰福音第一章十七節裡說 “律法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是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也就是說,在耶穌來之前,文士還有法利賽人的教導是摩西律法,耶穌來了以後,不再教導人摩西律法,祂教導人恩典和真理,這才是新舊的東西。
耶穌沒來之前,所有的文士和猶太人都在律法之下;耶穌來了,帶來了恩典和真理。過去他們一直靠律法稱義,結果都失敗了;耶穌來了,告訴我們信子的人有永生,相信祂在十字架的所做的一切,就可以得到永生。這是神白白所賜的恩典。耶穌來教導人們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兒子,賜給人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這些都是過去的文士永遠想不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把這個稱為新的,也可以稱為 “神的恩典”。耶穌明白這一切。舊的東西指的是 “舊約的律法”,律法不能夠讓人稱義,有些人既接受舊約律法,又接受耶穌所講的東西,這個是最掙扎的人,我們把這樣的一群人稱為 “混合的人”。
今天這樣的教會在我們中國是最多,就是他們一半恩典一半律法,他一會兒告訴你:你已經稱義,神的恩典在你身上;一會兒告訴你:你必須要通過好行為來讓神祝福你,這樣的教導就是新舊東西的混合。他習慣了守舊約的律法儀文,他同時又相信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 “因信稱義” 的道。
今天我們很多時候會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說:“我們大家來禱告吧!”,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會:閉著眼睛、耷拉個腦袋。這就變成了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一樣,但是聖經上從來沒有說 “你們禱告要閉著眼睛,把腦袋耷拉下來。”
我們把這些傳統的東西夾在裡面,新信主的人也不了解,他看別人都那麼做,他也模仿。耶穌在講道的時候,從來沒有說禱告必須閉眼睛。有人說:“閉著眼睛可以讓我們的思緒不亂跑。” 其實你的思緒想亂跑,閉著眼睛照樣跑。甚至有人閉上眼睛禱告,思緒跑得更快。所以重點是我們知道在向誰禱告。
耶穌在最後的時候,在約翰福音十六章記載耶穌走著去客西馬尼園,當時,他們一邊走一邊唱詩一邊禱告,最後耶穌是邊走邊向天父禱告的。我們肯定不會相信耶穌一邊閉著眼睛禱告一邊走,那不掉溝裡去嗎?耶穌肯定是睜著眼睛禱告的。這就是新的。但看起來他也不是新的,今天我們許多觀念需要被更新。舊的東西我們沒有改變它,只是被更新掉。
耶穌在十字架上用祂的寶血廢掉了代代冤仇,塗抹了律法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和規條,耶穌成全了律法,這個事情已經完成了,我們不可能完成,所以我們不必要去靠著守律法得到神的祝福。
可恰恰是這個問題,今天成為了很多人要去教導的事情,“你要守律法,你要守十條誡命,你要不守,神不會喜悅你不會祝福你不會聽你的禱告的”,本來你應該給別人新的東西,結果現在給別人是舊的東西。耶穌不是要廢掉律法,他是給了我們更高的律法,我們把這個稱為最高的律法,叫做 “愛的律法”,也叫做 “聖靈的律”。
不是用舊約的條條框框來約束人,因為這個是約束不了人的。我們告訴別人: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他不一定做到。猶太人在律法下 1500 年,他們都失敗了。耶穌來了,就不再用這種方式讓人們生活,因為這是失敗的。耶穌讓人們用一種新的方式生活,就是靠著祂生活。
** 因為沒有一個人靠著行律法而被稱義,換句話來講,今天沒有一個人的行為是完全的,總會違背律法。** 如果我們非得回到舊的律法體制之下,那麼確實你會常常在咒詛當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信了耶穌總是出問題,其實是因為他把自己拉回律法之下。因為在律法之下有個特點,你遵守不了的時候就有咒詛出現。
不信主的人完全在律法下生活,他們遇到疾病,不能埋怨別人,最多說:“我就這命,沒辦法!”,但是我們的生命不在這裡,我們的生命不在律法之下,我們是在耶穌基督裡,耶穌基督說可以翻轉這一切。人們總會觸犯律法而犯罪,人在亞當裡面就沒有辦法脫離罪,脫離死亡的咒詛,除非人不在律法之下,怎麼樣才能不再律法之下呢?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 信耶穌。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38-39 節:
所以,弟兄們,你們當曉得:赦罪的道是由這人傳給你們的。你們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稱義的事上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
過去以色列百姓就在這種體制之下、在摩西律法之下生活,結果都失敗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蒙福的,但是真正蒙福的有多少呢?除非你明白了耶穌基督的恩典。今天能夠明白恩典的人也是太少了,很多人只是知道恩典,卻不明白恩典,所以耶穌才說:“我所講的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 耶穌沒有問他們都聽見了嗎,很多人是聽見了,卻沒有明白。
** 對我們來講,一個真正明白恩典的人,他就會像保羅一樣,保羅最後對自己說:“我或富足、或貧窮、或飢餓、或飽足、或順境、或逆境,我都知足了。”** 今天我才算稍稍明白一點點保羅的意思,真的,我只能說稍稍明白了一點點,我也經歷過富足、貧窮、飢餓……
這些我都經歷過,但是現在我能做到的:就是不管面臨什麼樣的環境,窮也好,富也好,好環境也好,差的環境也好,或者是人少的時候也好,人多的時候也好,我能坦然面對這一切。今天我對三個人講道,或者對三千人、三萬人都是一樣,這就是保羅所說的,你明白恩典,你就能夠在凡事上得勝。
很多人說,我就不能在路邊的地方吃飯,那個地方有失我的身份,其實對我來講沒有關係,哪一個地方都可以,因為我們不是為了這些,我們是為了什麼?耶穌基督的恩典在我們身上,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我們都有耶穌的平安在裡面。
這是世人夢寐以求的。所羅門也在最後的時候說:**“天底下有一種禍患,就是勞勞碌碌,自己卻不能享受。”** 自己勞碌的,自己享受不了,自己勞碌所得的被別人得到,他享受不了,這是禍患。但神不願意我們生活在禍患當中,神願意讓我們在祂的平安和福樂當中生活。
文士的裡面同時裝著舊約的律法和耶穌的恩典,他就比較糾結到底按哪一種方式來生活呢?他不能夠完全相信神白白所賜的恩典,因為他覺得太簡單了,他又捨不得扔掉舊約的律法,他一會兒是新的,一會兒又是舊的。
耶穌為了避免這個事情,又對他們講了個比喻說沒有人成新布補在舊衣服上,補上以後舊的衣服會爛的更大;也沒有人成新酒裝在舊皮袋裡,因為裝進去之後,兩者都毀壞了。文士恰恰就是這樣的一種人,他想得到新的,又捨不得放下舊的,最後這兩個都得不著。
我們周圍也有這樣的人。他非常想得到上帝的恩典,但是他又不能放棄原來那種傳統的想法,這種人最後的糾結說:“算了,拉倒吧!不信就好了。” 這樣的人占大多數,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這樣。比如說他身上有疾病,想要禱告的時候,一邊想:神白白的恩典是給我的,祂能醫治我;禱告完他又想:我最近又犯罪了。是不是又軟弱了?他對神就開始產生懷疑。這種情況就是新舊的東西都在他裡面,一會新的一會舊的。
耶穌希望我們要麼拿出舊的,在舊的之下,你完全知道自己不可能,放下了,這也是好事。或者說完全在新的裡面,既然新酒就要裝在新皮袋裡面,舊的衣服破了,直接扔了,換上新衣服就完事了。神希望我們要麼活在完全的恩典之下,要麼活在完全的律法之下,千萬不要一會兒恩典,一會兒律法,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信心,常常會懷疑神。
文士受教做天國的門徒是非常苦的。他們的心理是非常掙扎的。今天很多人接受耶穌之後,他也很掙扎,他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他覺得恩典好,但是別人的都這樣守著律法,難道就扔掉了嗎?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
耶穌不是讓我們廢掉舊約律法,祂給我們更高的律法 ——“至尊的律法”,又叫 “愛的律法”,愛完全了律法,這個新的和舊的沒有衝突,反而比舊的更好。新的東西指的是恩典,恩典不是耶穌基督新發明的。我們所得到的祝福不是耶穌新發明的。這些祝福原來就存在律法當中。
申命記第 28 章裡記載很多的祝福,這些祝福是有的,但是人們想得到是有條件的,人們必須遵守了神的一切誡命才能得到。當我們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遵守不了的時候,我們就放棄了。耶穌來了,祂說:“我已經替你遵守了全部的律法,我本來已經得著的那些祝福,我把它給你。” 我們把這個稱為 “白白所賜的恩典”。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38-39 節:
所以,弟兄們,你們當曉得:赦罪的道是由這人傳給你們的。你們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稱義的事上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
那意思是,今天你想要得到上帝的祝福,只要相信祂就可以了。今天還有很多人問我說:“任教師,我還要做什麼,神才能醫治我?” 我告訴他:什麼都不要做,只要相信祂就可以。包括家庭裡的婚姻關係,你相信神能改變他,神就能改變他。
藉著宣告,很多事情就發生改變,你的孩子不聽話,你好像也沒對他做什麼,就是每天奉耶穌基督名祝福他,宣告:你是溫柔的、是喜樂的、是智慧充滿的、是聽話的。你會發現孩子後來就聽話了,對我們來講,這就是最好的方式,完全在恩典下生活。千萬不要宣告了以後,又要求孩子必須做這個,必須做那個。
雅各書第二章第 8 節: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 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
** 至尊的律法就是愛的律法,在這世界上,律法改變不了人,但是愛能改變,也只有愛能改變。** 如果你希望孩子更好,你就給他更多的愛就夠了,你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他改變不了。
許多猶太人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恩典,卻又過律法的生活,這就是拿出了新舊的東西來,“半恩典、半律法”,這樣人的生活當中見證並不多,幾乎沒什麼見證,但一個完全在恩典下生活的人,他的見證會越來越多。短短的兩三年以來,已經有無數個見證每天都發過來,有的人說:“自從我明白耶穌基督恩典以後,我過去是很小心眼兒的,你讓我饒恕人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現在我能做到饒恕周圍所有的人。”
一個在恩典下的人能拿出新的東西,別人都是那麼信的,結果還是在原來的狀態,他明白了恩典以後,他能給別人新的東西。同樣都是神的話語,他給別人是新的,那些沒有律法的人得到了耶穌基督的恩典是更多的,見證也是更多的。
保羅原來在律法之下,當他明白耶穌基督的恩典之後,保羅開始傳講純正的恩惠的福音,因為他知道只有這個能給他帶來盼望。你說保羅不知道律法嗎?保羅算是一個優秀的文士,保羅絕對精通律法,但是他對外邦人從來沒有說過:必須遵守十條誡命,必須……。他只是告訴別人耶穌基督的恩典。所以我們讀保羅的書信的時候,就能看出來,確實是這樣,他給人耶穌基督的恩典,很多人就改變了。
文士是習慣於守舊約的律法儀文,這個習慣需要改掉,舊的一些傳統和習慣是需要被更新的。文士受教做了天國的門徒,他就不在律法之下,他應該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之下。靠著基督的恩典,然後活出耶穌基督的榮耀。我更願意大家,你就在恩典中活著,活出見證,給那些人看看,就這麼簡單。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庭裡都是和睦的,出去之後,別人不用說什麼,這就是見證。我們在一塊聊天,不是說 “哎呀,你看我又得……”,不是,我們經常在一起分享的是耶穌基督的恩典,這就是保羅一直提倡的生活方式。
加拉太書第五章 14-16 節: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 “愛人如己” 這一句話之內了。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
聖靈的律,也叫愛的律法,是讓人得生命的。我們看出來,今天聖靈也在我們裡面他會親自引導聖徒。有一些事情,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是覺得就應該這樣。聖靈就會引導你說:“對!這個就是正確的。” 有一天,當一些不好的事情出現的時候,聖靈會告訴你不要做這個,祂會在裡面給我們引導,我們會知道有些事情是不願意再做了,因為裡面有一個更好的,祂會讓你過更好的一種生活。
過去我們總是對別人罵罵咧咧的,現在聖靈說你要給他祝福,生命就是這樣被聖靈不斷的更新過來。如果今天你還在繼續領受舊約猶太人的信息,那你的生命就和猶太人一樣,你經常會看到自己的不配、污穢,然後就產生了灰心和絕望。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他一定會常常有病的,因為這是在咒詛下活著。耶穌希望我們活在他的恩典當中,
約翰福音 10:10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注:或作 “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耶穌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我不願意給你們講一套理論,是希望能給你們帶來生命的。今天我們活在恩典之下,不是活在舊約律法之下,不是靠自己,就是靠耶穌基督來更新我們,改變我們,而我們的生命也正是這樣被更新的。
只有我們不斷的領受,就像耶穌說的:** 先讓我們的府庫裡裝滿東西,你裝滿了什麼,你給別人的就是什麼。** 如果你裡面裝滿律法,一定會給別人定罪;你裡面裝滿了恩典,你放心,你給你的朋友、你的孩子帶去的一定就是恩典。你會發現因為你的話語,身邊的人發生了改變,關係也緩和了,很多關係被修復了。
這是在恩典下的基督徒需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先讓恩典裝滿自己,然後才能給出去,見證自然就產生。一個家庭裡面,順序正確了,你從上面開始領受恩典,往下傳遞,下面也是一樣的。你給孩子恩典,孩子說出來的一定也是恩典。如果你天天說他這不好、那不好,孩子出去之後對別的小朋友也是這樣,這叫恩典的傳遞。神希望我們領受他的恩典,並活出他的恩典來。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讚美你!你不希望我們像舊約的文士一樣,他們活在規條當中,他們沒有辦法給人帶去生命,但是耶穌你來了,你不是讓我們成為神學家,而是希望我們成為能夠帶給別人生命的人。我們願意從你那裡領受你的恩典,不斷的領受你的恩典和供應,然後讓我們成為這恩典的管道,能夠成為更多人的幫助。
我們願意透過我們所傳講的耶穌基督,使更多的人生命發生翻轉,使那些活在疾病當中、痛苦當中的人聽到耶穌基督的信息,他們可以被翻轉過來,因為我們相信這是耶穌基督你親自做的事情,我們也願意今天聽道的弟兄姊妹的家庭能夠被翻轉過來,我們先讓耶穌基督你的恩典充滿我們的府庫,然後我們給別人拿出新的東西來,把耶穌基督你的恩典給別人,哈利路亞!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